聽見歌之後
本來覺得劇情應該很簡單、很單純,預告片似乎也把故事都說完了,應該是不會去電影院看的,不料,因為我畢竟很愛族語歌謠,給孩子們看了有「拍手歌」的那支預告片花後,他們對那首歌琅琅上口,加上好像開始有朋友也帶小朋友去看並有好評,所以這週就也安排兩家死黨今天去看,順便聯合歡慶母親節。
票很好訂,觀眾一定坐不滿,但最後笑笑哭哭,竟然也在不覺兩小時飛逝下跳出片尾字幕、收在一個有餘韻之處。
我不熟戲劇,所以不對演技多表評論,不過專業藝人/演員們大致都算中規中矩,都不會讓人有出戲、做作浮誇的感覺,也沒什麼老鼠屎。素人演員們不論老中少都一如往常可愛自然。一開始有點聽不慣杜滿生的北京腔,後來想想這一樣是臺灣的一部分,而且他一直很可敬。
幾條反映臺灣社會現實的線路蠻中肯的,比如我就認識一位當年還沒考上正式教師時真的去過原鄉山上任職一、兩年的教會弟兄(而且他還剛好是體育系 等於是戲中男主+女主的合體;話說這位弟兄也是很感人很有愛心的教師,RESPECT!)。另外,最賺我熱淚的,也是帶到一些原鄉家庭的辛苦與無奈。現代都市及工業化導致的產值、資源落差,我暫時無法評論或批判,但難免產生各種人生的壓抑與遺憾。希望自己除了多瞭解原住民的文化外,也能按照心情及需要地,再做點什麼……(當然,或許也有不少伴隨著「辛苦與無奈」而產生的黑暗或負面現象是這齣多少還是以「雲頂上牧歌般美好」面向為主、著重「童真」的電影無法再觸及太深的部分,不過畢竟這部電影目的是「給力」,而不是先給太多喘不過氣的沈重,所以「深度」這個面向,我覺得反而不是評論這部電影時的重點了。)
不過,縱使為了看到原鄉現實困境而感到心酸、慚愧,但另一方面也感謝相關的題材幾乎是感動我心的保證。影片內外給人的感動再次證明,要感動人心、要展現佳績,不一定要弄雙語、弄「國際化」或擁有一切理論及資源,反而是未被徹底磨滅的「原始豐饒」、數千年緩慢生存的積累,能夠渾厚地吟唱出傳承、能夠顯現出精銳的活力與才具,也能夠更以純真靠近上天。族語對話、族名、傳統祭儀、服飾、歌舞,在在觸動我的心弦,從年輕時每次聽到看到時真希望自己也有那麼一個部落、一群族人,是可以一起共鳴、一起吶喊、一起奮鬥、一起照應,而感到驕傲的。
布農族人口不是臺灣南島民族最多,但大眾知名度似乎名列前茅?(個人印象未必準),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位處中南部深山(內地南投!)、離雙北桃遠,所以都市吸力稍弱一點,原鄉生活特色流失較慢,而且部落運作較多?蠻希望看到其他族群「不服氣」以後,也來按照特質感動人心的。
好的,多年不曾寫過的「觀後感」文就先到這裡告一段落,喜歡我的文字的話請幫我按讚訂閱開啟小鈴鐺(誤),再會 tsài-huē!
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