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 |
diary:2021:10:01-links-languages [2021/10/01 23:20] (目前版本) ghsrobert Created from the form at diary |
||
---|---|---|---|
行 1: | 行 1: | ||
+ | ====== 語言的連結 ====== | ||
+ | 這一年多(大概去年 7、8 月起)更加關懷本土語言後,在家偶爾就會對小洛及蘇菲亞講點臺語、客話。通常他們是表現出排斥的,畢竟都小二小三、中班大班了,想法就多。這不免讓我感到心酸。 | ||
+ | 今天蘇菲亞(5y4m)請我幫她唸繪本的時候,我又忍不住用臺語唸,她又嚷著「Pǎpá 為什麼要講臺語啊……」。我不死心,心生一計,這次我每一句,都先用臺語講一遍,然後馬上再用華語講一遍,於是可能因為後面有聽到華語能懂,乖女兒就不講話了,就靠在我身上靜靜聽;每當我有點停頓的時候她快要抗議的時候,我就趕快把華語也講出來,她就沒意見了。 | ||
+ | |||
+ | 後來我陪她去樓上洗碗的時候她就有問我:「Pǎpá 可是為什麼我們要學臺語、客語這些啊?」/, | ||
+ | |||
+ | 但是我想想其實蠻心虛的,對這麼小的孩子,「祖先」有什麼意義呢?連每天生活的 A-má,都不是那麼在乎了……訴諸祖先,又能吸引他們什麼呢? | ||
+ | |||
+ | 後來晚間,我跟新交流的網友在聊,聽她談自己對客語的熱愛,因為那是她與奶奶的連結、自己的「由來與人生」。我知道了,若要讓孩子們對這個語言有感情,或許需要讓他們更多透過我來產生連結吧。如果我常講,就算他們現在排斥,或許長大了會懷念「小時候爸一直跟我們講的就是臺語/ | ||
+ | |||
+ | ---- | ||
+ | (晚餐的時候其實小洛(8y6m)也有問我「Hàgfa」是什麼意思,嗚嗚嗚,總算是有好奇心了。不過這部分沒有再深入,所以我就附記一下了) | ||
+ | |||
+ |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