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連結

這一年多(大概去年 7、8 月起)更加關懷本土語言後,在家偶爾就會對小洛及蘇菲亞講點臺語、客話。通常他們是表現出排斥的,畢竟都小二小三、中班大班了,想法就多。這不免讓我感到心酸。

今天蘇菲亞(5y4m)請我幫她唸繪本的時候,我又忍不住用臺語唸,她又嚷著「Pǎpá 為什麼要講臺語啊……」。我不死心,心生一計,這次我每一句,都先用臺語講一遍,然後馬上再用華語講一遍,於是可能因為後面有聽到華語能懂,乖女兒就不講話了,就靠在我身上靜靜聽;每當我有點停頓的時候她快要抗議的時候,我就趕快把華語也講出來,她就沒意見了。

後來我陪她去樓上洗碗的時候她就有問我:「Pǎpá 可是為什麼我們要學臺語、客語這些啊?」(類似這樣的問題)我想想,就說「是因為爺爺(Jějé)的爺爺、爺爺的爺爺的爺爺……他們也是講這些話啊。學這些語言可以瞭解祖先的歷史啊。」

但是我想想其實蠻心虛的,對這麼小的孩子,「祖先」有什麼意義呢?連每天生活的 A-má,都不是那麼在乎了……訴諸祖先,又能吸引他們什麼呢?

後來晚間,我跟新交流的網友在聊,聽她談自己對客語的熱愛,因為那是她與奶奶的連結、自己的「由來與人生」。我知道了,若要讓孩子們對這個語言有感情,或許需要讓他們更多透過我來產生連結吧。如果我常講,就算他們現在排斥,或許長大了會懷念「小時候爸一直跟我們講的就是臺語/客話,所以我也想透過學臺語/客話來增進和爸的親密或回憶」。雖然我最近一直覺得「母語在家學」的論調很 m̄-thang(毋通),所以一直提倡不要再用「母語」的概念去理解(畢竟很多人的「母語」根本就是華語了,行不通),而應該凸顯「本土語言」的價值;但我也該正視:除了學校、社會的正常使用需求(或許是種理性思維)外,「情感上喜愛」、「親密連結」這種感性因素,也是語言存續的重要力量吧。


(晚餐的時候其實小洛(8y6m)也有問我「Hàgfa」是什麼意思,嗚嗚嗚,總算是有好奇心了。不過這部分沒有再深入,所以我就附記一下了)

討論區

輸入您的意見. 允許使用維基語法:
M Y Q F​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