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中文」概念似大不同
香港網路知識界名人 Cheng Lap 大(我從 20 年前在 PTT 上就結識他,習慣稱「C 大」今天寫了關於漢語語助詞在網路上的效應,裡面提到
因為中文的使用者繁多,亦分為不同語言。同樣寫成中文,台灣人心裡唸的可能是台語,香港人心裡唸的是粵語,當然亦有其他。
不過實際上,臺灣人看到書面的華語文,還是會用華語去讀(因為臺灣人已經高度華語化啦!),而不是用臺語或客語去讀,這跟香港是不一樣的。所以,我提供補充如下:
港、臺對「中文」的定義不同,另外對近代「中文」書面語的運用方式也不同。
我對香港的運用的解讀不一定準確,可以糾正我,但我知道跟臺灣一定是不一樣的概念。
港:「中文」似乎泛指漢字書寫的近代書面語(包括白話文),而且港人似乎習慣可以直接用粵音讀出,20 世紀戰後英屬期間的教育上也是用粵音教授「中文」。所以,在香港,「中文」一詞似乎僅是相對於「英文」而言的一類語文,「中文」可以包括粵語,甚至有時「中文」是否就僅指粵語?是否包括「普通話」?
臺:「中文」指涉 1945 年以後中華民國政府帶來臺灣的官方「國語文」,其語音屬於中國北方官話(帶點江浙或南京腔,與「京片子」不同),書面則為近代語體文。所以書面上,港、臺「中文」近似,也均用正體漢字,差異不大,長期有交流。但語音上,在臺灣,「中文」僅會使用上述的「中華民國國語」(北方官話語音)來讀,臺灣人並不會/也很難用臺語/閩南語/客語去讀,因為在臺灣,義務教育就是直接進行北方官話的「國語文」教育(可以想像一下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準備在香港推行的就是這樣子,臺灣 1945 已經經歷過);中華民國政府不鼓勵,甚至排除「用本地固有語言去讀『中文』」的做法,所以臺灣人完全沒有經過「用本地語言讀中文」的訓練。所以 C 大說「同樣寫成中文,臺灣人心裡可能唸的是臺語」,這比較無法發生。在臺灣,「中文」是專屬於「國語」(近代標準官話/華語)的語體文,而臺語/閩南語、客語,地位比迄今的香港粵語更低,是不被鼓勵發展自身書寫的。
所以,港人很知道怎樣把粵語寫出來,哪怕是寫成官話化的語體文,也往往能流暢地用粵語唸讀(可能粵語也有一定程度的官話化妥協);但大部分臺灣人其實尚未接受過「臺語書面化」、「客語書面化」的訓練,所以書面上被北方官話白話文壟斷的情況遠比香港嚴重很多。
這是 1945~今日的狀況描述。近年來,臺灣本地語言正規化、正常化的意識略有提升,甚至今年 2021 年有像「食飽未」chiahpa.be 這樣的全臺語書寫網路社群上線,吾人企盼,不同的語言,在港、在臺,都能健全發展。
C 大原文:
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