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史
本文「臺語」指臺灣的 Ho̍h-ló-uē 變體。
簡綱
臺語的形成:
-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沿海閩語─閩南語
- 白讀層:上古漢語、原始閩語、閩越底層
- 文讀層:中古漢語、切韻、廣韻
- 閩南語的擴散與分片
- 漳泉(臺語主要所出,其他片與臺語關係較少)
- 潮汕
- 浙南
- 閩中三明大田
- 廣東中山
- 瓊雷(海南島、雷州半島)
- 外來語(使臺語有異於其他閩南語、其他漳泉片的主要因素)
- 南洋貿易、東南亞語言
- 歐語
- 日語
- 臺灣南島語(比例有待探究)
- 近代漢語「官話」
「臺語」一詞及相關認同的出現:
- 清代文獻「臺語」(臺人之語)
- 日治「臺灣語」→ 民間「臺語」
- → 戰後華國的民間沿用 vs. 官方稱「閩南語」之態度
- vs. 其他名稱「河洛」、「福佬」、「鶴佬」之辨證
臺語書寫史:
- 漢字
- 閩南漢字:荔鏡記
- 臺灣教育部推薦用字
- 「在來字」、歌仔冊
- 羅馬字
- 白話字(西方傳教士)
- 日治時代「臺灣語假名」
- 華國戒嚴時期禁止教會使用「白話字」
- 羅馬字拼寫改革倡議 → TLPA
- 白話字/TLPA/通用拼音論戰
- 教育部公告「臺羅」TL
討論區